走出误区!争创标准创新型企业
2024年1月1日,《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》将全面实施,企业标准化工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,争创标准创新型企业是重要路径,但具体到企业标准化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,仍然存在许多困难,存在认识、实践等十个方面的误区,需要企业正确面对,全力超越。
一、认识方面
误区一:企业标准化没有用,投入人力、物力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
有这种认识的企业和个人非常多。原因大致如下:第一,目的错误。比如,很多企业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出自企业内部增强质量管理、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需要,有的只是跟风,有的是迫于客户压力,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张证书。第二,把管理问题看成简单的程序化文件。还是以ISO 9000为例,许多企业刚开始推行的时候热情很高,但建立之后却没能真正收到效果,企业认为推行该体系是品质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情,就是编制一套管理手册,没有认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科手术,而是一个“脱胎换骨”的过程。第三,与企业发展阶段和社会大环境有关。当一家企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,资金周转尚且成问题,让它保证所有活动都符合标准要求也不太现实。企业标准化适用于步入稳态发展且有一定规模的企业。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客观存在。比如认证机构泛滥成灾,为了争抢客户,部分认证机构有意降低获证要求,进行钱证交易,扰乱了大环境。事实上,企业标准化是为在企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,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。
误区二:中高层管理者认为管理标准、工作标准是妨碍自己随意决定的绊脚石
企业要成功推行标准化,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,特别是最高层领导的态度。在许多企业中,高层领导对于企业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高,推行标准化的决心不强,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,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标准化本身存在敷衍走形式的问题,脱离了企业实际,可操作性差。另外,在企业日常管理中,许多干部碍于人情面子,标准越执行越松,更有甚者,打着“灰度管理”的幌子公然践踏制度,殊不知真正的“灰度管理”意义不在于此。虽然标准化的特点中有“协调”,但其精髓应当在于“平等”二字,所谓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如果用尺子的人可以信口开河,那么量出的长度又怎么能可信?时间久了,尺子就没人用了。所以,有标准的情况下应当维护标准的权威性,在标准未覆盖的地方,可以适当进行“灰度管理”。
误区三:员工认为领导的指示可以凌驾于标准之上
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缺乏契约精神,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元,企业管理活动的特点是“人治”大于“法治”。标准化强调的是“法治”。但许多中高层领导却不能以身作则,往往做出一些与标准相违背的指令,而员工也缺乏维护标准权威性的意识,一旦这种情况发生,则企业标准化体系顷刻间土崩瓦解。
误区四:执行标准是日常工作内容之外的额外负担
我们常说体系运行存在“两张皮”的现象,即体系是一张皮,实际管理是另外一张皮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,就是我们把执行标准当成了一种负担。带着这种想法去推行体系,效果自然不会好。
不妨换个角度,当需要做某一件事时,先想一想体系或标准对这一方面有没有要求,如果有,要求是什么,然后按照要求去做。这样一来,就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在做事的同时,加深了对于体系的理解,不再将体系看作一种负担,而是成为了一种工作助手和伙伴,时间长了,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,还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。
误区五:标准化是标准化职能机构的事,与其他人员无关
许多企业员工错误地认为标准化离自己很远,其实不然,它就在你的身边。比如,生产岗位的工艺和操作规程,本身就是标准化的一种体现——它们属于技术标准体系;企业中推行的大大小小各项制度,都是企业标准化的具体形式——它们属于管理标准体系;要求现场管理执行5S,这是标准化的一种具体形式——它们属于工作标准体系。实际上,企业中的每一项事务、每个岗位和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参与企业标准化活动。而标准化职能机构的主要职责,在于三个方面:参与行业标准化活动、组织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、监督和评估企业标准化的执行情况。
二、实践方面
误区六:缺乏专职从事标准化的职能机构,即使成立了标准化职能机构,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职权分配,不能采取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
多数企业都能意识到标准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,在企业内也会明确标准化人员或部门,但通常是兼职。这可能是考虑到人力成本的问题,但从效果来看,不是十分理想,究其原因:第一,未突显出企业管理层对于标准化的重视,力度自然不够;第二,兼职部门或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本职工作,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企业标准化。一些工作做得不细致,不严谨,甚至是走过场,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;第三,企业管理层和标准化职能部门本身缺乏对于标准化的学习,不能率先垂范,不能运用标准化的思维改善和提高管理绩效,缺少榜样的力量,无法带动企业标准化整体水平的提高。一家企业要想真正推行标准化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效益,就必须对标准化提高重视程度。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并明确职责和授权十分必要。另外,在标准化从业人员的选用上,务必严格把关。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、原则性强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、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以及最好有扎实的技术基础,因为企业标准化的核心是技术标准化。
误区七:缺乏策划、实施、监督、评价、整改、考核等一系列严谨完整的标准化管理机制,标准化管理工作本身不标准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标准化工作要想开展好,其工作方法一定要得当,标准化管理的机制一定要完善并受到制约。在许多企业中,制度很多,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、经营、服务的各个过程,但运行效果不佳。
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缺少一种长效监督机制,对于标准化管理的流程没有严格要求,没有从机制上进行规范,从而导致了许多事情半途而废,长期搁置而得不到妥善解决,打乱了管理的节奏,显得没有章法。企业标准化管理本身也离不开监督和制约,否则会导致整个管理行为因不受制约而怠慢、跑偏。谁来监督它?其实应当本着公开、公正、平等、开放的原则进行监督,比如可以设立企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,其成员从企业各部门中选取,定期对企业标准化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建议。
误区八:盲目追求大而全,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求
企业是靠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组织,企业标准化应当围绕这一基本点来开展各项工作。因此,“务实”和“高效”应当是标准化活动的主旋律。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标准化的核心是以产品标准为龙头的技术标准化。管理标准化和工作标准化都是为技术标准化服务的,这三者共同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。企业标准化不能闭门造车,要密切关注市场和客户,灵活调整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从而实现其终极目标——企业可持续发展。切忌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,盲目追求大而全会浪费企业资源而收不到实效。
误区九:没有一套标准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,不能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,缺少内部宣贯,群众基础薄弱
和所有工作一样,企业标准化需要人才支撑。要想开展好标准化工作,企业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、选拔和任用机制,用人的基本原则应当明确。
另外,要做好内部宣贯,对全员进行标准化意识教育,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。在标准化推行过程中,不断发现和培养有潜质的人才,做好梯队管理。
三、评价方面
误区十: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方式,不能直观地显示出企业标准化带来的效益
推行企业标准化,主要作用是为了改进质量、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。但是,现行的财务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,如税务稽查等为目的来设计的,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来设计的,企业管理者从财务报表中不太容易看到实施标准化前后的变化关系。
凯粤提示:以上就是关于“走出误区!争创标准创新型企业”的介绍,详情可以咨询凯粤客服,或者是点击关注下方公众号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。凯粤也可以帮您代为申请专利,我们是一家有着十年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专业公司,对专利、商标、条形码、高新等都有经验。
一、认识方面
误区一:企业标准化没有用,投入人力、物力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
有这种认识的企业和个人非常多。原因大致如下:第一,目的错误。比如,很多企业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出自企业内部增强质量管理、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需要,有的只是跟风,有的是迫于客户压力,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张证书。第二,把管理问题看成简单的程序化文件。还是以ISO 9000为例,许多企业刚开始推行的时候热情很高,但建立之后却没能真正收到效果,企业认为推行该体系是品质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情,就是编制一套管理手册,没有认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科手术,而是一个“脱胎换骨”的过程。第三,与企业发展阶段和社会大环境有关。当一家企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,资金周转尚且成问题,让它保证所有活动都符合标准要求也不太现实。企业标准化适用于步入稳态发展且有一定规模的企业。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客观存在。比如认证机构泛滥成灾,为了争抢客户,部分认证机构有意降低获证要求,进行钱证交易,扰乱了大环境。事实上,企业标准化是为在企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,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。
误区二:中高层管理者认为管理标准、工作标准是妨碍自己随意决定的绊脚石
企业要成功推行标准化,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,特别是最高层领导的态度。在许多企业中,高层领导对于企业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高,推行标准化的决心不强,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标准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,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标准化本身存在敷衍走形式的问题,脱离了企业实际,可操作性差。另外,在企业日常管理中,许多干部碍于人情面子,标准越执行越松,更有甚者,打着“灰度管理”的幌子公然践踏制度,殊不知真正的“灰度管理”意义不在于此。虽然标准化的特点中有“协调”,但其精髓应当在于“平等”二字,所谓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如果用尺子的人可以信口开河,那么量出的长度又怎么能可信?时间久了,尺子就没人用了。所以,有标准的情况下应当维护标准的权威性,在标准未覆盖的地方,可以适当进行“灰度管理”。
误区三:员工认为领导的指示可以凌驾于标准之上
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是缺乏契约精神,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单元,企业管理活动的特点是“人治”大于“法治”。标准化强调的是“法治”。但许多中高层领导却不能以身作则,往往做出一些与标准相违背的指令,而员工也缺乏维护标准权威性的意识,一旦这种情况发生,则企业标准化体系顷刻间土崩瓦解。
误区四:执行标准是日常工作内容之外的额外负担
我们常说体系运行存在“两张皮”的现象,即体系是一张皮,实际管理是另外一张皮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,就是我们把执行标准当成了一种负担。带着这种想法去推行体系,效果自然不会好。
不妨换个角度,当需要做某一件事时,先想一想体系或标准对这一方面有没有要求,如果有,要求是什么,然后按照要求去做。这样一来,就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在做事的同时,加深了对于体系的理解,不再将体系看作一种负担,而是成为了一种工作助手和伙伴,时间长了,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,还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。
误区五:标准化是标准化职能机构的事,与其他人员无关
许多企业员工错误地认为标准化离自己很远,其实不然,它就在你的身边。比如,生产岗位的工艺和操作规程,本身就是标准化的一种体现——它们属于技术标准体系;企业中推行的大大小小各项制度,都是企业标准化的具体形式——它们属于管理标准体系;要求现场管理执行5S,这是标准化的一种具体形式——它们属于工作标准体系。实际上,企业中的每一项事务、每个岗位和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参与企业标准化活动。而标准化职能机构的主要职责,在于三个方面:参与行业标准化活动、组织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、监督和评估企业标准化的执行情况。
二、实践方面
误区六:缺乏专职从事标准化的职能机构,即使成立了标准化职能机构,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职权分配,不能采取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
多数企业都能意识到标准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,在企业内也会明确标准化人员或部门,但通常是兼职。这可能是考虑到人力成本的问题,但从效果来看,不是十分理想,究其原因:第一,未突显出企业管理层对于标准化的重视,力度自然不够;第二,兼职部门或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本职工作,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企业标准化。一些工作做得不细致,不严谨,甚至是走过场,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;第三,企业管理层和标准化职能部门本身缺乏对于标准化的学习,不能率先垂范,不能运用标准化的思维改善和提高管理绩效,缺少榜样的力量,无法带动企业标准化整体水平的提高。一家企业要想真正推行标准化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效益,就必须对标准化提高重视程度。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并明确职责和授权十分必要。另外,在标准化从业人员的选用上,务必严格把关。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、原则性强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、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以及最好有扎实的技术基础,因为企业标准化的核心是技术标准化。
误区七:缺乏策划、实施、监督、评价、整改、考核等一系列严谨完整的标准化管理机制,标准化管理工作本身不标准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标准化工作要想开展好,其工作方法一定要得当,标准化管理的机制一定要完善并受到制约。在许多企业中,制度很多,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、经营、服务的各个过程,但运行效果不佳。
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缺少一种长效监督机制,对于标准化管理的流程没有严格要求,没有从机制上进行规范,从而导致了许多事情半途而废,长期搁置而得不到妥善解决,打乱了管理的节奏,显得没有章法。企业标准化管理本身也离不开监督和制约,否则会导致整个管理行为因不受制约而怠慢、跑偏。谁来监督它?其实应当本着公开、公正、平等、开放的原则进行监督,比如可以设立企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,其成员从企业各部门中选取,定期对企业标准化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和建议。
误区八:盲目追求大而全,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求
企业是靠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组织,企业标准化应当围绕这一基本点来开展各项工作。因此,“务实”和“高效”应当是标准化活动的主旋律。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标准化的核心是以产品标准为龙头的技术标准化。管理标准化和工作标准化都是为技术标准化服务的,这三者共同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。企业标准化不能闭门造车,要密切关注市场和客户,灵活调整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从而实现其终极目标——企业可持续发展。切忌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,盲目追求大而全会浪费企业资源而收不到实效。
误区九:没有一套标准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,不能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,缺少内部宣贯,群众基础薄弱
和所有工作一样,企业标准化需要人才支撑。要想开展好标准化工作,企业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、选拔和任用机制,用人的基本原则应当明确。
另外,要做好内部宣贯,对全员进行标准化意识教育,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。在标准化推行过程中,不断发现和培养有潜质的人才,做好梯队管理。
三、评价方面
误区十: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方式,不能直观地显示出企业标准化带来的效益
推行企业标准化,主要作用是为了改进质量、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。但是,现行的财务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,如税务稽查等为目的来设计的,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来设计的,企业管理者从财务报表中不太容易看到实施标准化前后的变化关系。
比如,作为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企业成本管理受到财务会计准则的影响,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,产品成本被作为唯一的有形成本对象进行核算,并没有准确和全面地进行 4 项质量成本(质量预防成本、质量鉴定成本、内部损失成本、外部损失成本)的统计和核算,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投入,而没有发现效益大量增加,所以推行的力度就慢慢减弱了。
凯粤提示:以上就是关于“走出误区!争创标准创新型企业”的介绍,详情可以咨询凯粤客服,或者是点击关注下方公众号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。凯粤也可以帮您代为申请专利,我们是一家有着十年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专业公司,对专利、商标、条形码、高新等都有经验。